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關帝廳苗木之鄉 走讀古厝賞園藝
2024-05-23
彰化永靖是花卉、苗木、園藝造景重鎮,也是全台最大的景觀苗木供應中心,以花木苗圃栽培、果樹嫁接技術聞名,有「苗木之鄉」美譽。永靖人多為河洛、客家後裔,特別重視家族傳承,境內保留多處清代古厝,發人思古幽情。
清嘉慶18年(1813年),來自廣東潮州的客家墾民在當地建立街市,由於當時閩粵械鬥事常發生,由彰化縣知縣楊桂森命名「永靖」,意在期勉居民和平共處。日據初期改為「關帝廳」,大正9年(1920年)實施町名改正,改回舊名「永靖」。
荖葉新生 園藝景觀發達
永靖鄉的苗木栽培、景觀造景設計聞名全台,位於敦厚村的園藝景觀產業園區,內有服務中心、滯洪池、園區環園步道、景觀綠帶等設施,為園藝、造園、造景、景觀等產業提供一個園藝造景展示平台及銷售管道。
永靖俗諺:「種荖花,銷全省;檳榔葉,若銀票。」永靖的荖花、荖葉栽培也很有名,但因荖葉被拿去包檳榔,連帶受到污名化,被視為致癌物質,其實經過科學研究證實,荖葉不但對人體無害,還具有豐富的抗菌、抗氧化與抗發炎等功能。
四芳村是荖葉種植的重要地區,近年來村民們嘗試將荖葉入菜,推出荖葉風味餐、荖葉蛋、荖葉水餃等創意料理,更有特殊風味的荖葉冰品,破除大眾對於荖葉的負面想法,努力創造出荖葉的新價值。
成美公堂 日式庭園空間
成美文化園有百年古厝「成美公堂」、日式庭園「和園」等設施,兼具歷史人文與觀光休憩功能,園區內遍植台灣各種原生樹種,如大黑松、楓港柿、象牙木、真柏、茄苳夫妻樹等,承襲歷代名園技法,為台灣庭園工藝樹立典範。
「成美公堂」始建於清光緒11年(1885年),引用自《論語》:「君子有成人之美」。公堂外觀為傳統閩南式二進二院埕的三合院,牆上有一個獨創的「孔孟好字」合體字,讀音為ㄎㄧㄤˇ,期勉後代子孫學好孔孟之道,奉獻社會。
家祠合院 忠實第餘三館
清代永靖4大地方仕紳留下的三合院,包括:忠實第、餘三館、繩武堂、成美公堂。忠實第被譽為「南彰化首學」,為永靖教育家邱萃英(1825-1897)於1866年在忠實第旁設學堂講學,因此後人尊稱為「老師府」又稱「明經第」。
邱萃英最有名的事蹟,就是勸退兵敗逃至永靖的戴潮春(戴萬生)投降。丘逢甲童年時曾在此讀書,抗日失敗也曾在這附近躲藏。現今的門樓建於昭和3年(1928年),是用日治時期2吋乘4吋的標準磚疊成。
「餘三館」建於清光緒10年(1884年),歷時7年半才完工,名列台灣十大古宅之一。餘三館的陳姓遠祖於清康熙末年,自廣東渡海來台,勤墾致富,成為當地望族。陳家第15世孫陳有光營造大宅,取名「餘三館」是為紀念祖先創業艱辛,蔭澤後代「多福、多壽、多子」之意。
「繩武堂」為陳氏家廟,建築典雅,裝飾細膩,是永靖、田尾地區陳姓祖祠。「繩武堂」首建於清同治11年(1872年),卻毀於光緒24年(1898年)的大水災,直到日本大正4年(1915年)才擇於現址重建。
契神信仰 百年古樹守護
永北村大發路旁的「老茄苳樹」,樹形天然而美麗,推估樹齡高達210歲。大發路在清代稱為「寶斗大路」,是埔心通往北斗的道路,騎馬經過這裡的官員商賈或販夫走卒,大多會在樹下小憩。
位於永福路中央的「古樹公」榕樹,推估樹齡有200來歲,被當地人視為神樹。台灣有「契神」信仰,將「歹育飼」的嬰幼兒交給神明作契,每年中秋節「古樹公」的契子家庭,會帶著水果供品前往上香或演戲酬謝。
牆繪故事 保存懷舊風華
當地彩繪家蔣鴻銘為保存家鄉昔日風華,於2015年12月耗時一個月彩繪永安街旁的廢棄牆面,故事牆上的彩繪喚起不少永靖人的回憶,老戲院、老旅社、老街等畫面,述說著永靖過去的榮景,讓人重溫舊時的街道風情。
清嘉慶18年(1813年),來自廣東潮州的客家墾民在當地建立街市,由於當時閩粵械鬥事常發生,由彰化縣知縣楊桂森命名「永靖」,意在期勉居民和平共處。日據初期改為「關帝廳」,大正9年(1920年)實施町名改正,改回舊名「永靖」。
荖葉新生 園藝景觀發達
永靖鄉的苗木栽培、景觀造景設計聞名全台,位於敦厚村的園藝景觀產業園區,內有服務中心、滯洪池、園區環園步道、景觀綠帶等設施,為園藝、造園、造景、景觀等產業提供一個園藝造景展示平台及銷售管道。
永靖俗諺:「種荖花,銷全省;檳榔葉,若銀票。」永靖的荖花、荖葉栽培也很有名,但因荖葉被拿去包檳榔,連帶受到污名化,被視為致癌物質,其實經過科學研究證實,荖葉不但對人體無害,還具有豐富的抗菌、抗氧化與抗發炎等功能。
四芳村是荖葉種植的重要地區,近年來村民們嘗試將荖葉入菜,推出荖葉風味餐、荖葉蛋、荖葉水餃等創意料理,更有特殊風味的荖葉冰品,破除大眾對於荖葉的負面想法,努力創造出荖葉的新價值。
成美公堂 日式庭園空間
成美文化園有百年古厝「成美公堂」、日式庭園「和園」等設施,兼具歷史人文與觀光休憩功能,園區內遍植台灣各種原生樹種,如大黑松、楓港柿、象牙木、真柏、茄苳夫妻樹等,承襲歷代名園技法,為台灣庭園工藝樹立典範。
「成美公堂」始建於清光緒11年(1885年),引用自《論語》:「君子有成人之美」。公堂外觀為傳統閩南式二進二院埕的三合院,牆上有一個獨創的「孔孟好字」合體字,讀音為ㄎㄧㄤˇ,期勉後代子孫學好孔孟之道,奉獻社會。
家祠合院 忠實第餘三館
清代永靖4大地方仕紳留下的三合院,包括:忠實第、餘三館、繩武堂、成美公堂。忠實第被譽為「南彰化首學」,為永靖教育家邱萃英(1825-1897)於1866年在忠實第旁設學堂講學,因此後人尊稱為「老師府」又稱「明經第」。
邱萃英最有名的事蹟,就是勸退兵敗逃至永靖的戴潮春(戴萬生)投降。丘逢甲童年時曾在此讀書,抗日失敗也曾在這附近躲藏。現今的門樓建於昭和3年(1928年),是用日治時期2吋乘4吋的標準磚疊成。
「餘三館」建於清光緒10年(1884年),歷時7年半才完工,名列台灣十大古宅之一。餘三館的陳姓遠祖於清康熙末年,自廣東渡海來台,勤墾致富,成為當地望族。陳家第15世孫陳有光營造大宅,取名「餘三館」是為紀念祖先創業艱辛,蔭澤後代「多福、多壽、多子」之意。
「繩武堂」為陳氏家廟,建築典雅,裝飾細膩,是永靖、田尾地區陳姓祖祠。「繩武堂」首建於清同治11年(1872年),卻毀於光緒24年(1898年)的大水災,直到日本大正4年(1915年)才擇於現址重建。
契神信仰 百年古樹守護
永北村大發路旁的「老茄苳樹」,樹形天然而美麗,推估樹齡高達210歲。大發路在清代稱為「寶斗大路」,是埔心通往北斗的道路,騎馬經過這裡的官員商賈或販夫走卒,大多會在樹下小憩。
位於永福路中央的「古樹公」榕樹,推估樹齡有200來歲,被當地人視為神樹。台灣有「契神」信仰,將「歹育飼」的嬰幼兒交給神明作契,每年中秋節「古樹公」的契子家庭,會帶著水果供品前往上香或演戲酬謝。
牆繪故事 保存懷舊風華
當地彩繪家蔣鴻銘為保存家鄉昔日風華,於2015年12月耗時一個月彩繪永安街旁的廢棄牆面,故事牆上的彩繪喚起不少永靖人的回憶,老戲院、老旅社、老街等畫面,述說著永靖過去的榮景,讓人重溫舊時的街道風情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